首先得忠心耿耿,言听计从,毫无二心。此外还要任劳任怨,对主子百依百顺。毕竟主子是锦衣玉食惯了的,书童若稍有怠慢,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书童,不仅需要过人的才智,更需要坚忍的品格和无可挑剔的忠诚度。
一个都不能少
为讨主子欢心,书童还得学点杂七杂八的本事。这些技能的多样性,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读书人生活的精致程度。比如去菜市口买菜,去店铺里添置文房四宝,去野外采摘时令野果,甚至得学点厨艺,能随时为主子做些可口的小食。
有钱人家的公子爷出门在外,一般都有好几个书童前呼后拥,一个负责拿包袱,一个负责牵马,一个负责打扇驱蝇......活儿可真不少!每个书童都有自己的分工,缺一不可,这种精细化的分工制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小厮会武艺
除了料理主子的吃喝拉撒,书童还有个更重要的任务——保护主子的安危。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它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不安定性和读书人的脆弱处境。
古代社会动荡,路途凶险,读书人"弱不禁风",遇到歹人行凶,岂不是任人鱼肉?因此,书童还得身怀一两下武艺,遇到危险时能挺身而出,保主子周全。
你瞧,梁山伯的书童四九虽然年纪不大,却机敏勇猛,在梁祝相会时力挽狂澜,保下了一段佳话。
诸葛亮隐居时的两个小书童也是忠心不二,甘愿陪伴他清贫慢生活,诸葛亮去世后,其中一人还守墓直到死去。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书童,不仅需要有力气和脑子,也需要有一颗赤诚之心。
隐秘的生理需求
书童可不止是郎中、厨子、保镖这么简单。这一段触及了古代社会中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阴暗面。古人虽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可有些隐秘的生理需求,却也需要一个贴身的人来处理。
这个人,自然非书童莫属了。在保守的古代社会,主子和下人暗度陈仓,虽有违伦理,却也是常事。《金瓶梅》里,书童与主子行那苟且之事的情节,就是对这一现象的写照。
尤其是在一些开放的地区,主仆之间的亲密接触更是常态。在广东、福建一带,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契兄"关系。
按照风俗,男子到了16岁,就可以找一位年长的男性同吃同住,亲密无间,直到成婚才分开。可见,书童在古代,真是一个多才多艺、责任重大的职业!
星汉灿烂 书童常伴
其实纵观中国历史,书童制度由来已久。这种制度的长期存在,反映了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早在汉代,达官贵人家就开始豢养书童。
魏晋南北朝时,上层社会更是盛行"男风",主仆乱伦也渐成时尚。这种现象的盛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程度,也暗示了权力与性之间复杂的关系。
梁山伯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可见当时书童制度已十分成熟。诸葛亮虽是一代贤臣,临终前也还惦记着自己忠心的小书童。就连到了明清,男童伺候主子也仍是惯例。这种制度的持续存在,说明它深深地嵌入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之中。
直到晚清,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书童这个古老的职业,才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
物换星移 书童已逝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唾手可得。人们渴求知识,却再也不需要一个贴身的书童了。可是当我们追忆历史,回望那星汉灿烂的古代,少年书童的身影仍会不时浮现。
他们年纪虽小,却忠心耿耿;地位虽低,却任劳任怨。他们或许不曾名垂青史,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书童或许已成为一个久远的符号,可是他们曾倾注的那份赤诚,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缅怀、去学习。他们的存在,不仅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人性复杂性的一个体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