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扑克客户端-beat365进不去-365手机app

第一代华裔美国人陈丽妃:保护被忽视的移民历史

第一代华裔美国人陈丽妃:保护被忽视的移民历史

简繁中文简体 繁体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ENGLISH (英语)ESPAÑOL (西班牙语)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超大讣告中文 中中英双语 双语英文 英讣告第一代华裔美国人陈丽妃:保护被忽视的移民历史SAM ROBERTS2020年8月11日2013年,陈丽妃在美国华人博物馆。她是纽约华埠的社会工作者,也是华埠历史的保护者。 via Barnard College(欢迎点击此处订阅NYT简报,我们将在每个工作日发送最新内容至您的邮箱。)以业余博物馆策展人的身份致力于保护几代中国移民的被忽视遗产的第一代华裔美国人陈丽妃(Fay Chew Matsuda)于7月24日在位于纽约长岛北岸桑德海滩的家中去世,享年71岁。她的女儿艾米·松田(Amy Matsuda,音)说,死因是子宫内膜癌。陈丽妃在将纽约华埠历史研究项目(New York Chinatown History Project)转变为华裔移民永久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是一项草根运动,旨在挽救正在消失的文物,记录目击者的回忆。广告1991年,这个历史项目演变为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简称MoCA)。1997年至2006年,陈丽妃在位于曼哈顿下东区的该馆担任馆长。在她看来,历史研究项目和这座博物馆的发展,是一场收集、修复和保护不可替代的史料的紧急行动——包括20世纪初的粤剧剧本和戏服、旧店面招牌、照片、日记和剪报。“有时候真的就是翻垃圾,”陈丽妃在2013年的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校友杂志上说。(她于1971年在该校毕业。)她还说,“我们正在努力恢复迅速丢失的历史。”博物馆的档案还包括对移民的采访,他们更关心的是为子女奋斗,而不是保存自己的过去。1956年,陈丽妃(右)与她的母亲,服装工人陈碧姑(音)和她的妹妹梅·陈、罗斯·陈在华埠。她的父母是从中国移民而来。 via Amy Matsuda陈丽妃的职业生涯始于麦迪臣社区中心(Hamilton-Madison House)的社工工作。该机构最初是两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社区组织,于1900年左右在下东区成立,以帮助犹太和意大利移民适应环境,现在主要为亚裔和拉丁裔群体服务。之后她去了华埠历史研究项目,在开办美国华人博物馆之前,她曾在华埠健康诊所(现在的王嘉廉社区健康中心[Charles B. Wa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亚裔美国人联会(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和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工作。她的最后一份工作是麦迪臣小区中心耆英会(Hamilton-Madison City Hall Senior Center)的项目主任。广告父母在外国出生的孩子有时会把同化作为首要任务,但陈丽妃说,她同样担心可追溯到19世纪的华人移民历史会被遗忘。她还认识到,虽然纽约大都会区是亚洲以外华人最集中的地方,但那里没有一家博物馆专门介绍移民的经历,以及中国移民对美国所做的贡献。她认为,这样的博物馆还可以探索华人移民社区内部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比如中国出生的父母和他们的美国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所有这一切促使她加入了纽约华埠历史研究项目,该项目始于1980年,由历史学家陈国维(John Kuo Wei Tchen)和华埠居民黎重旺(Charles Lai)创办,前者是一对华人移民夫妇在美国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后者1968年随父母和五个兄弟姐妹从香港移民而来。“我们不可能在图书馆找到有关洗衣工的历史书,”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校刊《哥伦比亚》援引陈国维的话说。他曾是纽约大学亚洲/太平洋/美国协会(Asian/Pacific/American Institute at New York University)的创始理事,现于纽瓦克罗格斯大学克莱门特·普莱斯民族、文化和现代经验研究所(Clement Price Institute on Ethnicity, Culture and the Modern Experience at Rutgers University)担任所长。他们的草创工作,如今发展成为美国华人博物馆所称的“第一个拥有全职专业人员,致力于修复、保存和诠释西半球华人及其后代的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陈国维说,作为文化遗迹保护主义者和社会工作者,陈丽妃“在很大程度上令华埠能有那么多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令几代人本可能被忽视的故事和财产得以被记住,并为后人安全地保存下来”。广告陈丽妃特别引以为豪的是1991年举办的一场名为“你今天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23小学, 1893-1976”(What Did You Learn in School Today?: P.S. 23, 1893-1976)的展览。它的灵感来自于大萧条时期在23小学拍摄的一张班级照片,这是一所19世纪的学校,位于茂比利街70号,曾有一段时间是博物馆的所在地。陈丽妃说,特别令她欣慰的是,展览吸引的参观者反映了该校多年来人口结构的变化——他们是曾经的爱尔兰、意大利、波兰、俄罗斯和华裔学生。“我们意识到这张照片是最吸引人的,也看到了这所学校对社区的意义,”她当时说。1992年,陈丽妃在美国华人博物馆对孩子们讲话。 via Amy Matsuda1970年代中期,由纽约市拥有的23小学大楼被改造成华埠文化中心,内有美国华人博物馆的展览空间,还收藏了记录160年华裔美国人历史的8.5万件档案。2009年,美国华人博物馆搬到曼哈顿下城中央街215号,由美籍华人建筑师林璎(Maya Lin)设计,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华盛顿的越南战争纪念馆。档案则保存在原来的学校里。今年1月,一场大火席卷了茂比利街70号的上层。档案馆中的许多物品被博物馆工作人员抢救下来,但一些物品丢失了,还有一些需要进行昂贵的修复。陈丽妃于1949年4月11日出生于曼哈顿的一个来自香港附近中国南部沿海城市台山的移民家庭,在东村长大。她的父亲陈桥诺(Chock Nom Chin,音)在纽约市北部的奥辛宁开了一家衣物手洗店,还有其他几家小生意。她的母亲董碧姑(Bick Koon Dong,音)是下东区的服装工人。夫妻俩还曾经营过一家餐馆。广告陈丽妃毕业于曼哈顿的亨特学院高中(Hunter College High School),并获得奖学金进入巴纳德学院学习,1971年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她获得了纽约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她的丈夫卡尔·松田(Karl Matsuda,音)于2016年以曼哈顿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高级制作师(负责安装和拆卸展品)的身份退休。除了女儿艾米,陈丽妃的遗属还包括丈夫;姊妹薇薇安·黄(Vivian Eng,音)、梅·陈·奥蒂兹(May Chew Ortiz,音)、罗斯·陈(Rose Chew);以及一个外孙。1995年,陈丽妃和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丈夫卡尔合影。陈丽妃在东村长大,获得了巴纳德学院和纽约大学的学位。 via Amy Matsuda陈丽妃始终坚持认为,一个关于华裔美国人经历的博物馆必须像她所说的那样,依赖于“社区成员参与博物馆项目的开发、规划和实施”。“这是为了夺回我们自己的历史,讲述我们想讲的故事,”她说。Sam Roberts是一名讣告记者,曾担任时报城市事务记者,并且是CUNY-TV频道每周新闻和访谈节目《纽约时报近况》的主持人。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他 @samrob12。

翻译:晋其角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相关报道记录文革历史的摄影师李振盛去世2020年6月29日

二战中鲜为人知的美军华裔女飞行员2020年5月26日

著名华裔作家於梨华因新冠逝世2020年5月20日

最受欢迎我们正在目睹一个科学超级大国的自我毁灭多人死亡,总理辞职:尼泊尔抗议活动是如何一步步升级的柯克是如何让年轻男性产生共鸣、“感受到力量”的柯克去世对特朗普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柯克遇刺引发对美国政治暴力升级的担忧习近平和普京谈及器官移植与“长生不老”遭枪击身亡的特朗普盟友查理·柯克是谁查理·柯克之死:美国离失去一切更近了一步为什么日本的7-Eleven和其他便利店如此特别“走线润美”失败被遣返,他会再次冒险吗?国际中国商业与经济镜头科技科学健康教育文化风尚旅游房地产观点与评论国际亚太南亚美国美洲欧洲中东非洲中国时政经济社会中外关系港澳台商业与经济全球经济中国经济交易录文化阅读艺术电影与电视体育风尚时尚美食与美酒生活方式观点与评论专栏作者观点漫画更多镜头科技科技公司科技与你科学健康教育旅游房地产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相关推荐